曾经读过一些怀疑主义的文章,当时阅读的时候,被这种思想震惊了一下。 一旦,以怀疑主义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我们就没有必要继续发展科学了。
自从近代科学发展以来,我们认识世界的方法就是依靠不断观察这个世界,利用经验总结出关于这个世界的规则,这就说所谓的归纳法。 归纳法几乎是所有自然科学的基础方法论。
然而,怀疑主义的哲学家休谟却认为这样的方法论未必是对的。 在他看来,归纳法永远只能立足于有限的事实上面,而不可能把所有的现实的全部实验一遍。 比如,你看到苹果离开树枝之后就掉落到了地上,但你永远无法保证下一次苹果离开树枝之后还会掉落到地方。 你可能说这是一定会发生的,因为万有引力保证了苹果没有外力的支撑的情况下,一定会掉落到地上。 但是,需要明白的是,万有引力本身也是通过归纳法得到的结果,万有引力不足以成为充分的理由来保证下一次苹果还是会掉落的地上。 严格来说,我们永远无法保证。
这也许有点绕,但是仔细想想吧,我们只能依靠已经发生的事实来总结规律,但是谁又能保证将来在同样的情况下,同样的事一定会发生呢? 本质上来说,休谟质疑的就是「因果论」。 两件事先后发生,不代表一定存在了因果关系。 这样的思想可是动摇了整个科学发展的基石啊! 当我第一次阅读到相关的观点时候,确实被震撼了。
更进一步,除了怀疑「因果论」以外,怀疑主义者们更加怀疑的是,这个世界上的规则是不是普世的? 不能因为我们永远只观察到一种现象,就说明其他的现象就一定不会发生。 比如著名黑天鹅的例子,在发现澳洲之前,人们普遍认为这个世界上只存在白天鹅。 但是在欧洲人登陆澳洲之后,才发现其实天鹅也可以是黑色的。 本质上,这一条怀疑其实是在怀疑这个世界上的规律是否具有普适性。 我们在地球上观察自然得出的各种各样的规律,是否是普世的,如果转移到其他星球上,这些规律是否还是成立?
怀疑论的这两点质疑,对于科学发展的基础方法论产生巨大的影响。 如果「因果论」不可靠,规律又未必是「普世」的,那么我们为什么还需要发展科学?
好在,后来出现了另外两种哲学思想,挽救了人类的科学发展。 它们分别是: 实用主义和证伪主义
实用主义是说,我们不需要纠结我们所发现的规律是否就是真理,因为我们无从判断。 对于我们人类来说,能够指导我们对未来做出预测的理论,都可以是认为是真理;而对我们无用的理论,都可以认为是谬误。 这样的思想用一句谚语来说就是: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我们的行动准则就是遇到问题解决问题,不要太纠结所谓的终极真理。 这虽然听起来很功利,但是在生活中却是非常有效的一种策略。 比如,资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发现如果对于工人阶级压榨得太过,会导致罢工甚至是暴力革命,于是他们就同意建立工会来保证工人的权益。而不是用暴力革命来建立一种新的社会制度。 再比如美国的判例法,通过每一次的判案来不断修正法律,而是死板的执行一套万年不变的呆板法律。 通过一次一小步的改进,不断完善系统,这就是试用注意的核心。
而由波普尔提出的证伪主义是指,任何科学理论都必须能够提出一个可供证伪的事实,也就说,它能够提供别人验错的机会。 与之对应的就是宗教,宗教的一些论断其实是无法被证伪的。 比如,「上帝造人」这个说法其实是永远无法被证伪的,我们永远无法设计出一个实验来验证这个理论。 反过来说,「进化论」却是一种可以被证伪的理论,因为一旦我们某一天发现了和恐龙同一时代的人类化石,那么「进化论」就是错的。 因此,我们常说宗教不是科学的。 但是,需要牢记的是,不可证伪的命题不一定是错误的命题,而只是无法用经验检验的命题。 所以,我们还是需要对未知保持敬畏的。
结合实用主义和证伪主义,我们可以对怀疑论者这样的回答: 在人们发现反例来证伪一个理论之前,我们就认为这个理论是正确的。 这就是说,我们的行动准则可以是这样的: - 质疑因果律? 没关系,我们就假设存在因果律,等将来某一天发现因果律不可靠的时候,我们再想办法解决。 - 质疑普适性?没关系,我们假设规律是具有普适性的,等将来某一天发现规律不普世的时候,我们再想办法解决。 - 在所谓的「某一天」之前的,我们就认为我们的目前的理论是正确的,并且可以用它来指导我们的生活。
这就是说,我们不假设这个世界上存在一个所谓永不出错的终极真理,我们永远利用的是手头上最「正确」的理论。 如果以后发现新的现象与现有理论不符合,我们就修改理论。 这就有点像是科学界中的进化论,科学家们不断演化,提出各种各样的新的理论,而我们人类总是选择最能符合现在所能观察到的现象的理论。
参考资料
更新日志
- 2019年3月2日写作并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