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线模型

最近一段时间我在一点点的回溯我研究方向上的历史,渐渐意识到, 科研这种事其实是连续且跳跃的。 这让我联想到了所谓的「点线模型」和「科学的范式」.

在学术界,科学家们努力科研,提出的新的理论、发现新的现象。但是,这些科研工作通常都是建立在大家都认可的一个科研学说之上的。 比如,相对论发表之前,物理学家的科研基础就是建立在牛顿的经典力学之上的。 然而,后来科学家们发现了越来越多的新的物理现象是牛顿力学无法解释的。 因此,很多科学家试图修正牛顿力学,就像打补丁一样,希望在不改变大框架的前提下,使得理论符合现象。 然后,随着越来越的物理现象被发现,小修小改已经无济于事。 于是,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将之前所有的不和谐的地方都统一到了一个理论框架中。 由此形成了新的物理学基础。 然后,新的轮回又将开始。科学家们继续发现未知、提出修改方案,当积累的知识、数据足够多的时候,新的理论又将出现替换旧的理论。

在这个过程中,牛顿力学和相对论就是线,而其他的各种小理论、各种现有理论无法解释的物理现象都是. 当积累的足够多的时候,新的线就会出现,形成一个新的平台。 点与点之间是非常接近的,而且具有很强的相关性,是连续的。 我认为大部分科学家其实都只能做到产生一些新的. 而只有真正的天才才能产生线。这样的人都是时代巨匠,不是一般人都能做到的。 线的产生具有跳跃性,只有划时代的理论的才能成为线

表面上,似乎线的重要性要大于。 其实不然,要知道,线的形成必须要,没有点的支撑和佐证,线是不可能存在的。

追星

之前提到过,科研的工作往往都是相互紧密联系的,不太可能出现孤立的工作。 尤其在现在这种资讯高度发达的时代。 每一篇论文一旦发表,理论上全世界的相关领域的人都能看到。每一个工作都不是独立,都是建立在别人的工作之上的。

然而,我发现这种趋势随着信息的高速传播变得越来严重,某种程度上来说,我认为这种趋势某种程度伤害了科研的发展。 当信息能够告诉传播的时候,人们往往会被最具有吸引力的事物所吸引,而渐渐失去了静下心思考的能力。 比如,有人提出了一种新的模型,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结果是,接下去几年所有的相关学术会议上都将充斥着与这个新模型相关的论文。 而这些论文其实都是对这种新模型的小修小补,其重要性远小于之前提出的新模型。 在这种趋势下,大家都在盲目追逐新的科研热点,而不是静下来思考,什么才是目前的这个领域所需要的研究工作。 我认为这种追逐热点的心理在某种程度上伤害着整个科研体系的发展。

这种「追星」的科研方式的另外一个后果就是,学者之间的竞争变得非常激烈。 大家都在争夺那么几个少的可怜的「热点」,论文发的表速度慢上一点点,也许过去几个月的工作都白干了。 这样的环境中,其实是一种恶性循环。 新晋的学者想要打开自己的学术声名,不得不多发论文,而只有那些追逐热点的论文才更有可能被发表。 结果,那些科学领域的新鲜血液逐渐被带偏了方向,思维逐渐被束缚住了,变成了新的热点的牺牲品。

Share on: TwitterFacebookEmail


Flyaway is the owner of this blog.

Published

Category

Weekly-Blog

Tags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