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罗河上的惨案
作者: Agatha Christie
这又是一部阿加莎的短篇小说,一如既往的干练有力,很喜欢这样的文风。
思维导图使用手册
作者: Tony Buzan
这也是一本手册似的书,文本不长,但是很有启发。其中吸引我的主要有:
- 大脑的潜力是巨大的,只是普通人不知道如何运用
- 记忆能力是可以锻炼的,根据记忆曲线图,书中给出具体的复习方式。
- 思维导图是模拟大脑的运作过程,大脑的思维不是呈线性的,而是一种发散性的结构,由一个中心点开始向四周发散。通过利用图像模拟大脑的过程,加强记忆力,提高创造力。
- 联想力=建立联系的能力
书中强调,短期记忆变为长期记忆的关键在于复习,适当的复习计划,能够巩固对知识的记忆,将短期记转化为长期记忆。
短期记忆要变为长期记忆,需要经过5次复习过程,主要过程如下:
- 学习结束之后立即复习一次
- 1天之后复习一次
- 1周之后复习一次
- 1个月之后复习一次
- 3-6个月复习一次
上述的这些建议不是作者随意想出来的,而是经过实验证明的,比较有力的一个证据是记忆曲线图,如下图所示:
虽然书中似乎把提高记忆力、增强创造力说得那么容易,实际上要想不断提高自己的「脑力」还是很有难度的,需要不断反复的练习。
银河帝国1:基地
作者: Isaac Asimov
这是一本久负盛名的小说,没花多少时间就阅读完了。Isaac Asimov架构出了一个很大的科幻框架,而实际上小说的主要内容和科幻没有什么关系1,更多是讨论的社会的演变过程。
从开创「心理史学」开始,哈里·谢顿预测出了社会变迁的走势,预言了社会的大动乱,为了使得这段动荡的时期能从1万年缩短到1千年,为此他建立了「基地」计划,保存人类的文化和科技,希望在1千年之后人类恢复和平的发展。
如此宏观了的故事背景,决定了不可能对某个人物进行细致的描写,而实际上作者也是这样处理的.全书中是没有主角的,同时每一个人物的描写并不是很多,只是在关键的几个地方进行描述,更多是对整个历史走向的描写。
作者描绘的「心里史学」有两个重要的基本假设:
- 作为研究对象的人类,总数必须达到足以用统计的方法来加以处理;
- 研究对象中必须没有人知晓本身已是心理史学的分析样本。即须保证研究对象的随机性和自发性
但是,实际上,在作者的小说中,历史的走向却只是靠几个人处于关键位置的人来推动的。比如是塞佛·哈定提出并实践了将科技和宗教结合的方式来对四大王国进行控制,而70年后,又是由侯伯·马洛提出并实践了用经济手段对四大王国进行控制。似乎每一个关键的时间点,总会出现一个睿智的人,带领「基地」走向新的历史阶段。
面对历史的洪流,尽管个人是无法阻挡的,因此很多人认为个人的力量是微乎其微的,但其实不然,处于关键位置上的人其实对历史走向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比如中国近代史那动乱起伏的100多年间,如果当时的每一个决策者都能从大局出发,而不是自己的阶级、自己的利益出发来思考问题,中国也不会贫弱了那么多年。
尽管个人的随机因素不足以抵抗大潮流,但足以推迟,延缓其发生。随机因素对整个系统的影响力并不是通常想象得那么弱2,但也不是强大到能阻挡潮流。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作者: Stefan Zweig
这其实是一本短篇小说集,这个集子中收录如下几篇Stefan Zweig的小说:
-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 象棋的故事
- 马来狂人
- 女人和大地
- 夜色朦胧
Stefan Zweig的风格是非常突出的,他非常擅于捕捉人物的心理,他每一篇故事都是非常简短的,但是却对人物的心理进行了非常细致的描写,阅读他的小说,就像是阅读一件做工非常精细的艺术品。
Stefan Zweig高超的写作手法非常令人钦佩的,似乎他能抓住任何一个转瞬即逝的心理状态,如此的写作风格我从未遇见过,让人惊叹,让人叹服。
但是, 如此的精细程度,反而让我觉得Stefan Zweig是一个「能工巧匠」,而不是一个从全局把握的作家。这就像一个专门进行算法实现的工程师未必就是一个很好的软件架构师,对于细节的精雕细琢地深入,必然导致缺失全局的眼光。
尽管去做-无压工作的艺术
作者: David Allen
虽然很早就知道并实践了「Get Things Done」的方法论,但是却一直没有读一读「Get Things Done」的原本出处,这次花了两周的时间,好好阅读了一些这一方法论的原版说明。
「Get Things Done」的基本思想就是解放你的大脑,将所有需要处理的事务放入一个逻辑系统中,利用这个逻辑系统来管理你的工作,而你的大脑只需要负责执行就行了。
这个过程,如果要类比的话,其实可以将大脑看成CPU和内存的结合体,它既需要处理「运算」又需要处理「记录」。而「Get Things Done」的原则就是将所有需要的记忆的东西都「写下来」,从大脑中除去这一步骤,使得大脑只剩下「运算」这一唯一的功能,释放出大量的「内存空间」进行计算,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压力。
这其实是个非常好的方法论,就像操作系统中的虚拟内存技术3一样,用外部的工具来帮助我存储需要完成的任务。
在这本书中,David Allen提到了一个我认为非常好状态:「心静如水」的状态。
「心静如水」是一种理想的工作状态,在平静的水面中丢入一个物体,水面会根据丢入物体的大小和质量产生相应的波动,然后又复归于平静。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需要这样的状态。某种程度上,这和国学中的「宠辱不惊」有异曲同工之妙。任你外部世界八面玲珑,我内心世界一心安宁。
具体到实践中,David将这整个系统归结为5个步骤:
- 搜集: 搜集一切引起我们注意力的事情
- 处理: 加工处理之后,确定它们的实质以及解决方案
- 组织: 组织整理得出结论
- 检查: 把它们列为我们行动的选择方案
- 行动: 具体实践每一条任务
事实上,这里的五个步骤,每一步骤都可以进行展开,每一个步骤内还有很多多的原则和方法,但是我觉得这些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GTD的核心思想和具体的流程。其实具体的流程,用如下的图就可以解释清楚:
穷爸爸 富爸爸
作者: Robert Kiyosaki
这是一本教你如何致富的书,书中的很多观点都是富有建设性的,总体来说还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
自己读书过程中做的脑图:
全书一共用了六节课来说明作者金钱观:
第一课
书中一上来就提出了一个鲜明的观点: 不要为金钱而工作.
书中多次反对「努力学习 -> 专业人才 -> 高薪工作」这样的模式,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你的很大一部分工作成果是被公司、政府所拿走,你只是一个比较高级的「工人」而已。
我们不应该「为金钱而工作,而是应该让金钱为我们工作」.
第二课
有两个概念是比较重要的:
- 资产: 资产就是能够把钱放进你口袋的东西
- 负债: 负债就是把钱从你口袋里取走的东西
这两个简洁的定义真是很精妙,很多人贷款买车、买房,他们以为他们获得了「资产」,实际上他们只是获得了「负债」,而「负债」会不断消耗他们的金钱!
书中对财富也有一个比较另类的定义:
财富就是支持一个人生存多长时间的能力,或者说如果我今天停止工作,我还能活多久?
这也是一个很有启发性的定义,如果你有很多的房贷、车贷,那么你只是一个处于金钱流中的一个中转站,你获得的金钱会一刻不停的奔流进银行,而你其实并没有获得多少。
第三课
真正懂得如何利用金钱的人,他们关注的是自己的资产,而不是自己的收入。
在阅读本书之前,我一直觉得我学习得到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都是我的「资产」,然而,作者又对这一定义加以了限定:
真正有用的资产是不需要我到场就可以正常运作的业务,我拥有它们,但由别人经营和管理。如果我必须在那儿工作,那它就不是我的事业而是我的职业
看了这个定义,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原来这才是「钱生钱」的意义!
作者列举了几项真正的资产:
- 不需要我到场就可以正常运作的业务,我拥有它们,但由别人经营和管理。如果我必须在那儿工作,那它就不是我的事业而是我的职业
- 股票
- 债券
- 共同基金
- 产生收入的房地产
- 票据(借据)
- 专利权
- 任何其他有价值、可产生收入或可能增值并且有很好的流通市场的东西)
第四课
第四课详细说明财商的各个细节,也说明了税收和政府的机制。总结来说,财商需要四个方面的内容:
- 会计
- 投资
- 了解市场
- 法律
第五课
主要说明如何进行投资
第六课
回归强调最开始的观点,不要为金钱工作!看到机会就应该要大胆的去投资.书中还有一句话,我也觉得特别好: 胜利意味着不害怕失败
写给大家看的设计书
作者: Robin Williams
其实本来对这本书是很期待的,但是读过之后,虽然也有一些收获,但比想象中的还是差一些。不过,能把设计原则写成这样通俗易懂已经很不错了。
书中强调了设计过程中的4个基本原则:
- 对比: 如果两个项不完全相同,就应当使之不同,而且应该是截然不同。
- 重复: 设计的某些方面需要在整个作品中重复。
- 对齐: 任何元素都不能在页面上随意安放,每一项都应该与页面上的某个内容存在某种视觉联系。
- 亲密性: 将相关的项组织在一起,移动这些项,使他们的物理位置相互靠近,这样一来,相关的项将被看作凝聚为一体的一个组,而不再是一堆彼此无关的片段。
这应该是设计中最简单的四种原则了吧。
SEO攻略:搜索引擎优化策略与实战案例详解
作者: 杨帆
花了大概三天的时间,看了这本书,越往后看,越是觉得这本书没有任何有价值的信息,纯粹是水货的堆积,几乎没有什么干货。大概只看了二分之一,就决定不看了,不需要在这本书上浪费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