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录

当西方世界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确定为哲学的根本问题时,中国人却始终在政治与人的框架中反复震荡,至今没有跳出窠臼

天人合一的哲学体系不仅彻底解决了皇帝的合法性问题,还由于它是信仰的而不是思辨,对社会思想产生了巨大的束缚,让中国人在两千年的是时间内,丧失了用逻辑与验证事实的能力。

综述

本书主要阐述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哲学思想变迁史。 主要分为了以下几个大的阶段:

  1. 汉代: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 魏晋: 玄学
  3. 南北朝: 佛道儒相爱相杀
  4. 隋唐: 思想解放,各种宗教、思想并存
  5. 宋: 思想禁锢,回归古文,崇尚理学
  6. 明: 心学
  7. 清: 实学

在这些阶段中,所谓的中国哲学体系其实一直都是依附于政权的,谁的理论能够给统治者带来权威性,哪个理论就会变成主流。

结构和细部

前言: 两千年往复的学术之殤

  • 中国的大一统哲学体系是从汉代开始的

    Note

    对于这个观点我表示存疑, 难道不是周代吗?

  • 这个大一统哲学体系的基础包含了三个方面:

    • 不是从逻辑上,而是从信仰上,将皇帝和宇宙真理联系一起. 皇帝是天的意志在人间的代表
    • 宇宙真理是用儒教构造出来的. 汉代儒教借用了先秦儒家的礼法,采用了儒家经典,却又将阴阳家的宇宙观和法家的权术结合进来,形成了一套包容天地万物的理论
    • 汉代建立的完善的教育体系和选官体系,只有接受了这套理论的人才能进入官僚体系.
  • 天人合一的哲学体系不仅彻底解决了皇帝的合法性问题,还由于它是信仰的而不是思辨,对社会思想产生了巨大的束缚,让中国人在两千年的是时间内,丧失了用逻辑与验证事实的能力。

  • 西汉之后的中国哲学可以分为两个大周期

    1. 从西汉到魏晋南北朝
    2. 从宋代一直持续到现在
  • 每个周期中又分为: 建立起、庸俗期、反抗期和变异期

第一部: 集权洗脑术: 政教合一体系的建立(公元前202-公元200,西汉到东汉)

汉高祖的皇帝危机(公元202-公元前141)

  • 集权帝国哲学的首要问题是皇帝的合法性。
  • 叔孙通提出利用礼仪制度来加强臣民对皇帝权威的认知
  • 通过礼仪维持的皇帝权威没能延续太久
  • 儒教的早期人物: 陆贾 贾谊
  • 陆贾

    • 著作: 新语
    • 统治者需要根据宇宙的规律来治理国家
    • 所谓宇宙的规律就是「仁义」
    • 仁义的本质是「无为」
    • 理论框架还比较粗粗,只是结合儒家和道家阐述了需要根据宇宙规律来治理国家
  • 贾谊

    • 同样强调「仁义」
    • 贾谊的「仁义」本质是「礼法」
    • 汉文帝信奉黄老之术,没有重用贾谊

皇帝神化运动(公元141-公元87)

  • 黄老之术

    • 做到无为就对人民有利,对人民有利就是好皇帝,好皇帝就不会被赶下台
    • 黄老之术无法指出刘氏皇帝的必然性
  • 汉初最重要的哲学书籍是「公羊传」 -「公羊传」只是「春秋」的注释 -「公羊传」的作者相信,孔子编纂的「春秋」中的每一个字都隐藏着人世间的道理,所谓「微言大义」 -「公羊传」的作者认为一本「春秋」涵盖了世间的真理。有点类似与「古兰经」和「圣经」。

  • 天人合一理论

    • 人类社会的规律和老天爷的运行规律是合一的, 人类生活的目的就是遵从天的意志
    • 皇帝是天在人间的代表, 是天选定的,不容置疑。
    • 一整套完整的理论来解释世界万物

汉代圈养的知识圈(公元前87-公元23)

  • 罢黜百家的后果就是,后代学生再也接触不到其他的政治哲学
  • 同时,儒教内部形成了大量的学术门阀,争夺权力
  • 儒教思想全面渗透整个政府机构,甚至利用儒教书籍进行判案
  • 中国从此舍弃了秦朝的判例法,进入了维持了2000年的宗法时代

谁是真经?(公元前53-公元36)

  • 石渠阁会议

    • 调和儒教内的各种学派,调和的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政府的正统性
    • 形成了一系列的文件,形成了由皇家主持的正统哲学体系
  • 汉朝的考古学界发现了一批战国时期保留下来的经书,称为古文经

  • 古文经派与今文派产生了巨大的分歧
  • 古文派却无法在当前的政府中获得一席之地,因此他们转而支持王莽,希望通过改朝换代的方式,为自己某得政治地位

文人打架与皇帝和泥(公元36-公元200)

  • 古文派、今文派还有谶纬派在朝堂上相互争斗
  • 白虎观会议: 白虎通义
    • 对于科学和自然的认识
    • 对于人类社会的讨论
    • 对政治的讨论
  • 不管的是在朝还是在野的学者,都已经无法跳出五经的框架了
  • 王充
    • 机械论者
    • 我只相信我看到的东西,其余一切都是虚妄的
    • 擅长提出质疑,却无法提出自己的理论
    • 对当时的各家学派都进行了驳斥
  • 郑玄

    • 古文和今文的集大成
    • 对大部分的儒家经典都进行了注释
    • 统一了当时的整个经文系统
  • 经学在东汉末期、曹魏初期得到了统一,然而又很快消亡了。

第二部:哲学嬉皮士: 以自然的名义反叛教权(公元166-公元316)

乱世文人报脚难(公元166-公元220)

  • 东汉降低了对文人的待遇,朝廷官位被大家族把持,而不是文人
  • 文人学者转而拉帮结派,评议朝政
  • 由于文人失去了政治上的上升通道,一次你一部分文人开始转而研究玄学
  • 这是经学瓦解的过程,但不是玄学建立的过程

一切都是「无」(公元220-公元260)

  • 所谓玄学,是一种质疑精神,一种方法论,对五花八门的现象提出质疑、辩论,恢复人的思考能力
  • 品评人物是玄学的一个主题
  • 跳出了「天人合一」的框架,重新构建了一个新的框架来解释世界。
    • 用思辨的逻辑去解释世界
    • 玄学没有具体的理论,思辨的过程就可以理解为玄学
  • 注重辩论的技巧
  • 典籍: 「周易」、「老子」、「庄子」
  • 王弼+何晏
    • 创立的玄学的第一个代表性理论: 贵无论
    • 「无」是包含了一切的一个概念

放诞俗世做酒仙(公元249-公元316)

  • 嵇康: 魏晋时期最具反抗精神的文人

    • 通过掌握自然的规律,就可以过一种将名教调和于自然的生活
    • 人之所以受到束缚,是因为脱离了自然;想要恢复自由,必须争破这个名教之网
    • 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
  • 三理: 魏晋时期思辨玄学的最高成就

    • 声无哀乐论
    • 养生论
    • 言尽意论: 语言能否百分之百的将人的情感描绘出来

被收编的嬉皮士(公元266-公元316)

  • 晋朝统一之后,重新开始推崇汉代的儒学,系统通过统一思想来维持帝国的稳定
  • 崇有论: 希望士大夫回到汉代的儒家学说上,积极倡导人们应该积极入世
  • 西晋产生了享乐主义:
    • 代表作:「列子」
    • 推崇桀纣

第三部:当皇权遭到拒绝: 三教的竞争与妥协(公元316-公元960, 东晋到五代)

长不大的道教,思辨的佛教(公元前2-公元316年)

  • 道家:一个哲学流派,他们的学术并不与政治和社会直接挂钩。
  • 道教:是一宗宗教,强迫教徒必须接受一整套它的世界观
  • 道教开始是画符,然后是炼丹。
  • 葛洪之后,它一直是服从中央权威的管理的,称为上层人士的宗教
  • 印度的种姓制:
    • 婆罗门(教士阶级)
    • 刹帝利(国王和武士)
    • 吠舍(商人阶级)
    • 首陀罗(底层人口)
  • 印度上层为了避免下层的反抗,制造了轮回观念
  • 佛教的创新: 提出了跳出轮回的观念
  • 大乘佛教纷繁复杂,体系庞大,慢慢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小派系。派系之间的相互辩论引出了思辨的思维方式

南朝: 政治资源争夺战(公元317-公元589)

  • 佛教在南宋时期被提高到了和儒教同级的地位上
  • 佛儒的三次争论
    • 白黑论
    • 达性论
    • 夷夏论
  • 佛教在南朝开始广泛发展之后,开始占用过多的社会资源

北朝: 入笼之鸟(公元317-公元589年)

  • 佛道进行了多次的论战
  • 魏太武帝拓跋焘进行了第一次的大规模灭佛运动
  • 皇帝之所以灭佛,只是因为佛教不听话,而一旦佛教徒听话之后,皇帝立刻又发放通行证
  • 北周武帝进行了第二次灭佛

隋唐: 从现代边缘坠落(公元581-公元960)

  • 隋唐时代中国的佛教已经开始脱离印度原来的佛教教义了,开始自我发挥了。
  • 整个唐朝是中国历史最不强调意识形态的时期
  • 唐代的科举非常多元化,各科都有.
  • 儒教在唐代被完全边缘化了,佛道两教却处于强势地位。
  • 中国的佛教徒从唐朝开始自我发挥,发展出了更加简明的教义

    • 世界万物都是苦, 悟道成佛是唯一的选择
    • 所有人都能成佛
    • 打开佛性可以是一种顿悟,不需要一级一级修炼
  • 古文运动

    • 在唐宋八大家的倡导下,唐代文风从韵文时代变味了散文时代
    • 文章从此变得更加有逻辑性和可读性
    • 韩愈是古文运动的领袖,且极度反对佛教和道教,希望能够回到儒教治国的传统上来
    • 韩愈提出了儒教的修炼过程: 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唐武宗再次开始了灭佛行动

第四部: 叛逆的害人者,重建神权政治(公元960-公元1506年,宋到明)

复古主义和实用主义(公元960-公元1127)

  • 在宋代,唐代的自由式科举被更加严格的和充满了限制的课本式科举取代了
  • 王安石主持的改革使得政府只会选择那些通读经文的人,而排斥其他思想的人。唐代的自由主义被彻底摧毁了。
  • 王安石被贬谪之后,反对派采用了朱熹编著的四书五经,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了八股文时期
  • 整个北宋时期,社会在两种思潮中不停摇摆:
    • 实用主义: 以更加现代的手法治理国家, 抛弃了形而上的东西
    • 复古主义: 恢复古代大同世界和君臣大义,重新回到政教合一
  • 王安石和司马光的斗争就是保守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斗争
  • 苏轼: 向往黄老之术

Note

在一个过分强调意识形态的社会里,人们的思想只会越来越窄化

  • 宋朝也是第一个开始对出版业进行控制的朝代

存天理,灭人欲(公元960年-公元1200年)

  • 道学系统的谱系: 宋初三先生--> 张载、周敦颐-->程氏兄弟-->朱熹
  • 道学系统在南宋末年成了统治性思想
  • 宋代理学哲学:
    • 这个是世界是由「天理」这种宇宙真理所创造的,「天理」就是世界的根本
    • 人类社会也是「天理」创造的,所以人类也受天理的约束
    • 人类想要实现自我价值,就必须放弃过于强烈的自我意识,优先学习这个「天理」

第五部: 世俗哲学兴起: 洗脑术的没落(公元1368-公元1911)

第十八章 用"心"反叛束缚(公元1368-公元1529)

  • 在明朝,科举不再是选拔人才的方式,而是皇帝笼络人心的方式
  • 心学:
    • 强调人类应该服从于自己的内心,摆脱心外的束缚
    • 传承: 陆九龄兄弟-->陈献章
  • 明代的学术界发生了严重的分化:
    • 一部分人彻底放弃思考,以科考为目的来学习
    • 另一部分人则放弃了官场,坚持自己的民间学术立场

神学散去,实学到来(公元1644-公元1911)

  • 王夫之: 中国大一统哲学的最后代表人物
  • 黄宗羲: 将政治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
    • 天下不应该是皇帝的私产
    • 大臣和君主是一种共同治理的关系, 大臣的负责对象不是皇帝,而是天下百姓
    • 法律是用来服务人的,而不是用来治人的
  • 顾炎武

    • 将各个学科从大一统理论中分离出来
    • 开创了中国的实学
  • 哲学家们开始痛定思痛,反思从汉代以来的大一统哲学体系

  • 哲学家们开始具体分析每一个问题
  • 清代的学者对各种古代典籍进行了重新的校订和整理

评价

这是我读的郭建龙先生的第三本书,我已经充分掌握了郭先生的写作模式了。 他的书一般都是虎头蛇尾的,刚开始的一些章节有较多的干货,也有一些可以让人深思的想法。但是,后半段书更加像是流水账,把各个朝代的思想体系大略讲解了一遍。这对于我这种对中国哲学史一窍不通的人来说,其实还是蛮不错的,算是入门书籍。 但是,我想对于那些对中国古典哲学有一定了解的人,应该很难从这本书中的获得太多的新的见解。

和我的关系

中国从没没有变过,所谓的「新中国」其实一点都不新,依然靠着一套僵硬的意识形态由上至下的统治。

对于我自己来说,做人做事不应该被意识形态所束缚,而应该以解决问题的思路处理事情。过多的考虑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只会束手束脚。

Share on: TwitterFacebookEmail


Flyaway is the owner of this blog.

Reading Time

~2 min read

Published

Category

reading-list

Tags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