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西方哲学史
Author Gunnar Skirbekk, Nils Gilje
Edition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年
Release Date 2016-3
ISBN 9787532770168

摘录

没有什么确实是正当的。我们所谓的正当就是强权。有强权才有公理。

人是万物的尺度。

综述

「西方哲学史」的第二章内容,本章主要描述了和苏格拉底同一时代的哲学流派。 主要有两大派别,其一被称为智者学派,从这个学派中走出了不少的诡辩学家;另一派就是苏格拉底。 在这个时期,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将目光从自然转移到了人类自身身上。 他们对人类自身的认识论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从这个时期起,人们开始怀疑「自己」了。

结构和细部

智者派

从前450年开始,哲学家不再简单去观察事物,然后下断言。人类自身本性成为了怀疑对象。思想被拉回到自身。人类开始“反思”。 人类本身成为了人类思考的重点,由此进入了「人类中心论时期」。

智者派: 启蒙人民的教学,他们教授参与政治生活必须的科目: 论辩术、修辞学、市政学。 他们认为,所谓的正当和正义仅仅是一种独断传统的表达或是独断统治强迫人民接受的。

智者派的一个分支渐渐演变为了诡辩派。

高尔吉亚 高尔吉亚提出了三个命题: 1. 无物存在 2. 如果有物存在,也不可知 3. 即使可知,也不能把这样的知识告诉别人。

色拉叙马霍斯

正义所满足的是最强者的利益。 正义就是强权。

普罗泰哥拉 人是万物的尺度。(有点「实用主义」的感觉) 事物不以它们本来的面目向人们显示,在任何时候都只显示其某些方面或特性。

普罗泰哥拉的思想暗示了一种认识论的视角主义(perspectivism): 在任何时候我们的知识都以视角为条件,在视角的基础上建立知识。 而这样的视角主义又暗示了认识论的多元论: 观察事物的方式多样的。 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取决于我们的活动或情境。

History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感兴趣的主要不是自然哲学,而是认识论--借助对话澄清概念(下定义)--和伦理-政治问题。

苏格拉底承认有普遍的善和正当的价值规范存在。

对知识分为三类: 1. 有关是什么的事实知识 2. 对应当是什么的规范性洞见 3. 对真正自我的洞见

苏格拉底试图通过和别人「讨论」,建立以一种关于「善」、「美德」的参考系。

评价

这一章的内容比较平实,也许是因为这一段历史时期的留存的资料不是很多的缘故吧。 尤其是苏格拉底,他自己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著作。 我们只能通过柏拉图留下的「对话」来间接了解苏格拉底,增加了我们理解苏格拉底的困难。

和我的关系

在这一章中,有两个观点非常吸引我: 1. 普罗泰哥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观点包含了后世的「实用主义」思想。世界上任何的事物的价值取决于人们使用它的情景。没有绝对的好与坏。一件事的好与坏,只取决于我们自身对这件事的反应。 2. 苏格拉斯讨论式的教学。不同的学科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1. 权威主义的方法。教师直接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失去了第一手的体验与经验。应试教育就是这种方法的集大成者。 2. 自由主义的教学。这种方法把学生看成是一棵树,教师只是负责浇水和营养,但不干涉它的成长。但是,依靠学生自己几乎是不可能学习所有的知识的。 3. 苏格拉底式的方式: 教师与学生进行对话,一起与学生进行学习。这就是所谓的「通过讨论而探索」。

更新日志

  • 2019年3月12写作并发表

Share on: TwitterFacebookEmail


Flyaway is the owner of this blog.

Published

More In This Series

Category

reading-list

Tags

Contact